English 中文版

“新常态”下民营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新常态”下民营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李政 任妍中国民营企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从萌芽初现到璨若星河,从公有制经济的必要和有益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吸纳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的贡献日益突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方面经济继续提质增效的同时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另一方面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压力日益紧迫。民营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开始出现分化:一部分创新能力较强的民营企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能够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创新能力不强的民营企业则处境艰难。民营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其自身获得可持续成长的关键,也是国家转变经济房展方式的需要。

一、创新转型是“新常态”下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机会、迎接新挑战,顺势而为、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健康稳定成长,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走出了一条要素和投资驱动发展之路,并得阶段性成功,在资本密集、劳动密集、规模经济特别明显的基础原材料、标准化产品和零部件等产业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基地。如果说过去的30多年,民营企业还能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低廉的土地、环境成本得以发展壮大,那么在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要素价格快速上涨,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这样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我们不仅感受到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巨大压力,劳动力成本优势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将不复存在,而且国际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实施再工业化,使得我国传统发展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可以获得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型,那么因缺乏技术进步的支撑,经济效率上不来,也将导致投资效率呈递减趋势。不仅居民不能更多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而且资本积累获得的可能是“负财富效应”,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终结并落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如果不及时、果断地转变发展模式,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将难以为继。在这种背景下,民营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责无旁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科技事业的进步及国外先进企业管理理论的引入,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落后的局面有了较大改观,涌现了一大批管理水平较高、技术研发能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民营企业,如海尔、华为、中联重科、腾讯等。然而,当前绝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技术基础比较薄弱、技术人才匮乏、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从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大多数民营企业更多地是通过技术转移、技术模仿、甚至是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侵犯获得他人的创新成果,表现出较强的“拿来主义”和“短期化行为”的倾向。 我国因此成为制造大国、创造小国,生产大国、创新小国,贸易大国、品牌小国。随着“拿来主义”的成本上升,由于直接关乎经济效益,企业及时着手技术创新已迫在眉睫。世界经验表明,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争取早日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为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并明确了战略任务。民营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竞争优势,关键取决于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两者相辅相成,越发展,越创新;越创新,越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民营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这是企业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二、“新常态”下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契机与优势

“新常态”背景下,政府政策倾斜,高效服务为民营企业创新提供了契机与保障。民营企业的自身特点决定其在决策执行力方面有着天然优势,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一些民营企业走在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前列,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树立了创新的榜样。
(一)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环境支撑民营企业创新
早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主席就宣布了“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中国科技发展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此背景下颁布的“非公经济36条”、《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小企业29条”、“新非公经济36条”、“小微企业29条”等政策措施涉及科技投入、市场准入、融资政策、财政投入、税收优惠、保护权益、创新人才引进、研发机构建设等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地方政府营造适宜民营企业创新的环境。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更趋平稳,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党的十八大更是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起,从国务院到各有关部门陆续出台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政策和举措,不仅从制度方面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事项,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的自主权,更是专题研究了“新非公经济36条”等政策及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情况,陆续出台政策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并推出一批重点示范项目。数据显示,有82.4%的500强企业认为民间投资政策环境有所改善。
随着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抓紧推行“再工业化”、工业4.0战略,2015年,中央政府也适时推出“中国制造业2025计划”, 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蓝图与“互联网+”的发展大势相融合,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创新创业成为时代主题和最强音。国内制造业中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所以民营企业将成为规划参与企业主体。2015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对中小企业进行减税降费的三项措施;3月5日,李克强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让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依法得到保护。”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这些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让民营经济能够释放更多正能量。
此外,“一带一路”战略也为民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创新资源创造了国际创新平台。加入WTO后,民营企业已经渐渐融入国际市场,适应国际市场交易规则。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大部分加工型民营企业、产能过剩的民营企业可以拓展国际空间,利用海外巨大的市场需求,运用营销手段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转移和扩张,将固化的产能变成新的投资。扩张的同时还可通过海外并购,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取得新的技术、装备和人才。
(二)民营企业自身特点和优势有助于其创新驱动发展
民营企业具有产权结构清晰和市场竞争充分的双重优势,这促使民营企业既致力于提高长期竞争力又尽可能地优化资源配置,因而民营企业不仅创新投入多而且创新效率高。
首先,民营企业完全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更能运用创新的规律。民营企业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由于受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其经营目标就是实现资本增值、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在这一目标驱动下,其最大特点就是对市场和技术变化敏感,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性,也具有革新意识。有研究表明,大约有70%的重大创新是由已被认识到的市场需求驱动的。民营企业作为最早进入市场的一类企业组织,出于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掌握,往往将资本投向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基于市场需求展开包括新产品研发等各种创新活动;其次,民营企业具有简明的决策程序和轻量化的企业结构,技术创新活动更具活力与效率。目前我国多数民营企业属于出资者与经营者合一的“企业家型经济”,这种企业形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内部沟通迅速,信息处理和利用及时,能更有效率地开发和利用市场信息,形成决策并付诸实施。民营企业在获取行业先进技术的变化动向后,能及时改进生产方式,调整生产决策,推出新产品,甚至作出进出某一行业的决策,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技术创新,有利时推进,不利时随时撤出,简化了创新传递的中间环节,有效地促进创新技术向商品化转移。另外,和国有企业相比,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组织规模小,对个人主动性和创造力约束小,成为科研人员的理想试验场所,并且创新失败对生产造成的损失也小;最后,民营企业自身特点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为创新营造良好氛围。技术创新需要全员参与,尤其是决策层的参与和支持。民营企业产权性质和企业家精神决定了其决策者不仅关注创新活动,也乐于审时度势,积极参与该活动。民营企业家之所以成功,缘于其创业精神,即艰苦奋斗精神、善于抓住机遇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企业家型经济”的民营企业模式更有利于营造企业上下齐创新的氛围。
(三)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50%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0%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5%的863计划项目都有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参与实施。2014年有200家民营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比上年增加了10家。随着技术创新投入的加大,科技创新已经成为500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据统计,2014民营企业500强的研发费用合计1749.36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14.69%,比上年提高39.5%。民营500强企业共实现海外收入1507.61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1.78%;累计海外投资额165.86亿美元,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的国际地位也有显著提升,在2014世界500强中,有10家中国民营企业入围,占中国内地企业入围数量的10.9%。福布斯发布的《2015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榜》100家上榜企业中,中国大陆有6家企业入围,民营企业百度和腾讯控股分别列第11位和第55位,其创新方面的成果与前景不逊于其它类型的企业。
在深圳、浙江、苏州、上海等地,民营企业成为地方政府科技规划实施的重要主体及创新发展的主力军。中国各行业的诸多龙头民营企业也堪称创新之楷模,为其它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江苏恒力集团以“不走寻常路”的姿态,以产品档次创新抢占高端市场高地为策略,建立了“以质取优、科技领先”的良好国际形象;近年来,雅戈尔完成了从制造者向品牌创造者的蜕变,自主创意、创新构建出五大品牌方阵,丰富了服饰文化内涵;传化集团为员工设计的“双重职业发展道路”,有效地避免了以往千军万马挤“管理独木桥”的局面;红太阳集团坚持管理创新,打破传统企业往往“只建工厂,不建市场”的经营模式,是中国化工行业唯一拥有“自建市场”和“自主国际营销网络”的农药公司;吉利起步阶段在技术上采用“从雇用中学+逆向工程”这一短平快的方式,通过“模仿”+“局部创新”突破了行业技术壁垒并取得商业成功;三一重工在观念上的创新是要不断实现技术突破的关键,不被国外已有的研究所束缚;美的集团通过体制创新,完成去家族化,为家族企业的转型提供了典型范式;华为的二十多年发展史更多的是追随式创新加连续型创新;研祥作为我国特种计算机行业中的领军企业,“非经典管理”被广大民营企业视为企业管理的标杆,备受推崇;小米公司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典型的新创企业,运用其在管理模式、产品服务、营销模式和盈利模式方面的创新,迅速发展为一家独具特色的创新企业;联想在产品制造的各个环节当中不断发现“产品创新的灵感”;腾讯有今天的成绩,绝不仅仅靠“抄袭”就能取胜,而是走出了一条“先模仿后超越”的企业发展道路,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再创新。诸如此类案例不胜枚举,大批优秀企业与企业家的出现,使民营企业成为“创新驱动”战略的中坚力量。
三、“新常态”下民营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途径创新过程充满风险和艰辛,存在着许多人为和非人为的内部与外部制约因素。
民营企业创新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耦合互动的过程,各变量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对于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来说,其创新能力参差不齐。企业规模同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早在“熊彼特假说”中就得到了体现,假说认为企业规模同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正向关系,即企业规模越大,其创新能力越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在技术设备和资源禀赋方面必然优于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资源优势,相对来说更具备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条件,但大企业拥有的较强垄断市场地位和企业组织刚性则有可能会阻碍企业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体制灵活,在较强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渴望在新产品和新工艺方面有所突破,会注意把握创新机会,具有明显的“行为优势”及“创新活力”,但受规模有限,缺乏资金、人才、技术,在自主技术创新活动中先天不足。因此,对于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来说,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因素大致相同,但在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侧重点略有差异。
(一)观念与文化创新是民营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
企业家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决策者和领导者。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归功于比“管理者经济”更具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型经济”的崛起。同样,我国近年来民营经济的超速发展也同部分“企业家型企业”的不竭创新有关。为此,培养和选拔具有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企业领导者,对于民营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创新行为具有天然的不确定性,需要强烈的信念支撑,创新的最大障碍并非物质条件,而是缺乏信心和进取精神。民营企业家首先对创新要有必胜的信心和敢为的决心。乔布斯说:“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正是乔布斯执着于改变世界的梦想,成就了苹果公司的伟大与辉煌。任正非是华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他的“狼性”培育了华为的拼搏精神。企业家信心能够降低企业的风险感知,提高企业的风险接受度,在创新战略、资源和能力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调节 作用。2010年四季度,大型民营企业腾讯公司利润增速曾创逾三年来最低。IT评论家魏武挥认为腾讯的问题在于马化腾,而马化腾的问题在于太务实,而不敢冒创新的风险。民营企业家要有采取创新行动和实施创意的紧迫感、危机感,要将创新作为公司生存的必要条件。
当然,正确的创新价值观还需要通过营造适宜创新的文化、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确保贯彻落实。迈克尔·波特曾经说过“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模仿的、最持久的竞争优势。”海尔集团张瑞敏认为:“企业现在的创新需要发展成一个体系。”企业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就必须走出思想误区,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形成如美国苹果公司、硅谷等全员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诺基亚总裁曾说:“如果我的员工是生活在恐惧之中,那他就不会有创造力。”发明和创新永无止境,它们属于勇敢者和拼搏者。为此,需要大型民营企业从管理层到工人层都要参与进来,将创新融入到企业所有流程、部门中,给员工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形成全面参与网络,做到即使“小创新”也要加以关注,采取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在内的多种奖励方式促进创新,给创新者合理的回报与荣誉感。全员创新是企业在长期管理创新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提倡、促进和巩固群体创新作用的管理创新手段。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其观念、制度、环境和人际交往方式等所有物质形态和文化形态的条件均有利于促进和巩固群体创新。
(二)加大创新投入是民营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
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行为,缺乏利益、风险保障机制。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科技含量低,融资渠道狭窄,人才技术短缺政策扶持滞后,主要依靠低廉劳动力和原材料进行低开发成本、低科技含量的经营活动,其产品结构单一,分散风险的能力较差。“创新”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心有余而力不足,用模仿甚至剽窃的手段获取技术似乎成为其在现有条件下最现实的选择。然而,“不创新,就死亡”,“创新”是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生存、发展进而做强做大主业的中心环节。为此,在有限条件下增加创新的各项投入对其来说势在必行。从中国国情来看,包括各种隐性、显性税负在内的企业平均税负达40%以上 从融资政策看,近年来中国政府为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设立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但规模较小,与企业实际需求差距很大。大多数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因其创业资本有限,受规模及信用所限,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资金来源不是依靠资本市场或风险投资,主要靠企业所有者的个人积累及各种民间借款。各级政府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要求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建立中小企业板等,但目前民营企业贷款未被纳入国家信贷计划,企业在资金遇到缺口时,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也受到“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很难从国家正规渠道获得金融支持,更不用说用于研发的长期资金支持,过高的证券市场融资 “门槛”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达到上市标准。为保障技术创新有足够资金支持,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可以在其有限的企业收入中强制性地将固定比例作为技术创新基金。另外还可以安排专职人员负责企业创新融资,管理企业创新基金,向银行申请贷款,以及向政府申请创新资助,以确保企业创新资金投入和合理、高效使用。
(三)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是民营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不竭源泉
全国工商联统计显示,高学历人才越多,企业效率或效益增长就越快,然而民营企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学历人才缺乏却高达48%以上,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率更是高达50%以上,其创新型人才不足主要体现在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短缺。企业要想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必须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搭建有利于引才、育才、留才的环境条件和培养机制。为加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除了与大学、职业院校建立定向、定单式培养机制外,民营企业也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力量,系统、着重培养企业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吉利从进入汽车领域开始就先成立自己的学校,先培养人才。1998—2006年间吉利先后投资数十亿元创办起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和浙江汽车工程学院,吉利的“黄埔军校”为吉利提升竞争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科技人员作为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主力人员及具体施行者,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推进作用。民营企业需制定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基于对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考核结果,对科技人员实施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奖励,做到奖赏公平,对企业的科技创新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确保人才合理晋升与流动,从而为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华为在世界通讯设备行业脱颖的过程中,员工持股制度发挥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只要能吸引优秀人才共同努力,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民营企业就能不断创造新的价值,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合理运用知识产权等战略是民营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
技术创新,尤其是原创性或突破性创新,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活动。因此,各国家都通过一些法规,如知识产权保护法来保障创新者收益。知识产权战略和制度的本质是以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为基础,通过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合理和有偿地扩散,其终极目标是促进自主创新,对知识产权的能力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不仅保护的是现有科技创新成果,而且它将激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后续创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提出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一部分大型民营企业,如力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等,都构建了包括专利、注册商标、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企业知识产权权利框架,并加强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建立和完善与本单位相关的国内外技术动态,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节约人力和资金资源。而中小微型企业的生产主要基于模仿和引进,依靠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取得一定的市场,不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之地,也经常遭遇本国甚至跨国公司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打压。为此,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即便面临高昂的维权成本,也应注重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保护商业秘密、保护知识产权的组织和各项规章制度。
(五)选择适当的创新模式是民营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捷径
技术创新一定要符合竞争地位的要求,要量力而行,并非所有民营企业一开始就要采取技术领先战略。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民营企业一般会力图保持其技术的先进性,对于处于劣势地位的民营企业来说,模仿创新是其理性、务实选择。模仿本身就是一种系统性的学习,乔布斯的杰出之处恰恰在于能在模仿中创新。吉利、腾讯等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都曾采取过“模仿”的创新模式突破行业技术壁垒。然而现实中,很多民营企业对先进技术多局限于单纯的照抄照搬,只重视引进后的使用,而轻引进后的学习、消化与吸收,重视短期经济效益而轻视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技术的“引而未进”。因此,实现物化技术与知识技术的协调发展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过程中需要格外重视的工作。机械模仿必然陷入被诉侵权的泥潭,盲目追随必然丧失竞争优势,时机把握不当又会因技术壁垒较强导致模仿难度加大,而有目的的技术追随则可减少创新支出,降低风险,带来成功。技术跟随战略的优势在于不求最先,但求最好。先行者的成功也有可能是出于偶然的,但在追赶企业里,探讨最多的却是分析领导企业为什么这么做。该战略使企业少走创新弯路,降低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成本和风险。追随者在技术追随的同时,通过细节方面的改进,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以取得竞争优势。企业依靠后发优势具备一定基础和条件后,再最终走向技术超越。日韩很多知名企业当年就是采用技术追随战略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成为行业翘楚的。企业在引进技术设备后,应充分挖掘其各种功能,发挥最大效用。以企业的具体情况为依据,提高企业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对技术进一步改进,使企业的技术体系按照既定轨迹继续发展。进一步,企业可根据依托自身研究确定了新的企业发展方向,实现技术范式的更新。企业在二次创新上虽有不足,但在模仿中成长,在模仿中创新,将最终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
(六)有效整合外部创新资源是民营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此外,成功的创新是外部技术的获取与内部基础研发活动的结合。民营企业研发机构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研发力量等因素制约,难以独立完成一项科技研发和产品创新时,不擅长借助“外力”进行创新。民营企业间基于竞争形成的技术壁垒强,企业自身要素集成能力弱,相互竞争过度却合作不足,缺乏基于产业链的联合研发和技术协作项目,限制了自主创新的步伐。在自身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借助外部力量是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如采取产学研联合创新的方式,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或与社会服务机构合作,接受地方企业孵化器的培养,或通过与大企业合作、建立产业联盟,进行共性技术研发和重大项目攻关,取长避短,迅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雅戈尔与东华大学联合成立的中国男装研究中心是国内第一家系统研究国内外男装发展潮流、品牌经营、产品销售流程、人才队伍建设等的专业机构,既加强了公司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合,又为公司的技术创新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此外,民营企业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组织的作用,加强共性技术研发;注重不同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和协同创新;积极实施开放创新战略;通过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技术创新。为了弥补自身技术与人才不足,民营企业还可以通过并购实施并购等战略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如通过并购国内外科技型小企业的方式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或通过跨国并购、直接建立国外研究与开发机构以及建立国际技术联盟等形式,将技术创新活动扩展到国外,实现创新能力的迅速提高。三一重工收购德国“大象”后,利用普茨曼斯特50多年建立的领先技术优势、全球化的销售系统、忠实的顾客群体以及健全的服务网络,形成优势互补并提升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在采购、销售方更有谈判力,从源头上降低企业成木,加强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在全球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四、结语
总之,“新常态”下,民营企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国内成本上升和经济下行压力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正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民营经济面临政策利好与重大发展机遇。虽然在现行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依然面临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人才匮乏等制约企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但华为、腾讯、三一重工等一批民营企业极力破除创新障碍,取得骄人业绩,成为创新典范。盛田昭夫曾经说过,“任何人,只要他的生命维系于创新,就都能够创新。”只要把握自主创新规律,以一种务实进取的态度前行,民营企业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切入口,并不断获得新突破。在“新常态”下,民营企业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强筋壮骨、赢得优势的根本途径,灵活运用多种创新模式,既着眼于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重大科技问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也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做文章,不拘“小节”和“微创”,从而增强民营经济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民营企业要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坚定支持者,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进一步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
作者简介:李政,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系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创新创业研究院副院长,中以创新创业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创业理论研究。
任妍,女,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注:本文发表在《理论学刊》(2015年第10期),原型为李政教授主编《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报告2014》(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序言。





信息发布方:中国以色列创新创业合作研究中心  |  信息发布日期:2015-11-22 12:41:01 | 信息类别:双创研究 |  

Correlation:

陈春敏: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与对策分析[2023-10-13 21:15:43]

徐然:以色列技术转移机构运行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023-10-11 19:00:31]

王忠禹: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2018-06-06 20:47:42]

徐新:创业者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也是我最尊敬的人[2018-05-23 11:13:38]

宋志平: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关心爱护国有企业家[2018-04-12 10:05:57]

万钢:高质量发展“双创”,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2018-04-05 14:04:16]

邵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是产业结构升级[2017-12-30 20:13:26]

姚洋:政府要减少创新陪练 多谋中长期公共服务[2017-12-16 18:13:34]

国资委主任肖亚庆:以创新开辟企业成长成功之道[2017-12-01 21:07:27]

周其仁:中国经济的发展要靠创新主导[2017-09-05 22:53:54]

版权所有:中国以色列创新创业合作研究中心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联系电话:19842836458

技术支持:博达软件